推背图全文粮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油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加快推进粮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粮油产量,现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持续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区域布局,全面推进粮油高产创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夯实粮食流通基础,筑牢粮食流通“底线”,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给能力,促进粮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不低于200万吨;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200万亩和250万亩以上,总产分别不低于85万吨和13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总产不低于45万吨。规模化粮油加工企业10家以上。花生及其制品出口达到3万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大力推进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完善田间网布局,加强防护林网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免耕播种和土地深松机械等先进农业机械,稳步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数量与质量。到2020年,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油料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鼓励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测土配方施肥率、秸秆还田率均达到100%,有机质含量达到1.1%以上。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和应急防控物资储备与设施建设,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苗情、墒情、虫情、灾情“四情”一体的监测预警网络,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1.粮食产业。以莱州、莱阳、海阳、招远、龙口、牟平为核心,建设小麦、玉米优势产区,辐射带动蓬莱、栖霞等区域加快发展;扩农19、洲元9369等强筋专用小麦,金海5、登海3622、登海605等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以及西星白糯2、西星黄糯958等鲜食玉米品种种植面积。
2.油料产业。以莱阳、海阳、招远、栖霞、莱州、牟平、蓬莱为核心,建设出口专用型和油用专用型花生生产,推进花育22、山花7等出口加工品种以及花育25、花育30、山花9等油用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三)加快粮油高产示范区建设。以国家42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省33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为核心区,在全市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110万亩、花生高产创建示范区20万亩。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玉米机械精播、“一增四改”、适期晚收、“一防双减”等一年两熟平衡增产技术和花生实用增产技术。到2020年,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亩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花生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莱州市、龙口市建成吨粮县,海阳市、莱阳市、招远市、牟平区基本达到吨粮县标准。通过高产创建田的示范带动,全市粮油主推技术到位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基本达到吨粮市标准。
(四)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效益。鼓励发展粮油合作经济,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粮油产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性服务组织为、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育繁推一体化要求,加强资源、人才与技术的优化组合,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品种。
(五)提升加工能力。建设和一批规范化、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中心,增工及质量保障能力。按照“安全、优质、营养、方便”要求,促进传统米面和杂粮主食生产的工业化、方便化、大众化;加快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化、专用化的主食原料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各种馒头、面条、饺子等面制主食品;积极开发多种规格和风味的速冻、即食米面及杂粮主食制品。推进粮油食品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重视传统主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加强小麦、面粉及面制食品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成套设备和品质检测关键仪器的自主化开发,健全小麦粉及面制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和提升面制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优化饲料产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技术,加快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预混合饲料,提高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的比重,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
(六)建立新型流通体系。结合莱州湾优质小麦流出、国外大豆和毛油进口中转以及东北大米、玉米流入等流通方向,规划发展“北粮南运主通道、莱州湾散粮航运通道、港口粮油进口通道”三大粮油物流通道。鼓励投资粮油仓储等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仓房完好、设施先进的粮油仓储物流体系。鼓励粮油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粮食主产县市区建立物流加工园区,打造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粮情计算机测控、智能机械通风、低剂量环流熏蒸和高效谷物冷却低温储粮等储粮新技术,减少储粮损耗,改善出库粮食品质,降低能耗和储粮成本。以“放心粮油”工程为载体,推动批发、连锁配送与传统零售相结合,大力发展以粮油批发市场、放心粮店、主食厨房为主要形式的城乡粮油供应网络,开发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新模式,年实现交易量突破20万吨,交易额突破20亿元。建设或规范13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推进市区粮油批发、配送一体化。重点提升市级粮油配送中心功能,粮油安全存储能力达到5000吨,日配送各类粮油食品能力达到80吨,对全市各类食堂的放心粮油配送覆盖面达到80%。
(七)加快发展配套工业。优化氮肥企业结构,扶持烟台众德集团、五洲丰农业科技等肥料生产企业,建设大型氮肥生产;积极开发钾肥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复合肥、缓释肥、生物肥料等肥料生产。严格农药生产行业准入,加快生物农药和施药器械研发,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鼓励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机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农机科技能力,加快研发制造复式作业和节约环保型农机具。
(一)强化行政推动。严格落实粮油生产行政负责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建立完善以为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发展、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和单位负责统筹安排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等项目,优先搞好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林业、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负责搞好林网建设和农电配套等;、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加强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和农资市场监管;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搞好产地;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抓好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等。
(二)强化耕地资源。最严格的耕地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并予以永久固定,特别是要优先划定国家投资建设的高产稳产粮田,明确粮田责任人,严禁随意征占或改变用途,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农村宅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积极调整土地出让收入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实现新一轮粮油品种更新换代;实施“沃土工程”和“有机质提升工程”,提高地力水平;实施粮食增产模式集成推广工程,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条件的先进栽培、新型肥料、节水等技术和设备,集成推广节本高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加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到2020年,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农民技术员,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强化资金投入。按照“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承办”的模式,加大对粮油流通企业扶持力度,建设覆盖城乡的粮油供应网络。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等政策,继续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启动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做到小麦、玉米、花生应保尽保,覆盖全部农业县。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相关涉农项目上,集中向粮油生产投入。加大金融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粮食生产。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增加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对粮食生产的贷款规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粮食生产的微型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粮食和农业信贷,按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以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鼓励加工企业与粮油直接挂钩,开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重点实施现代植保统防工程,加快培育新型植保组织,推进联防联控、统防,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