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人物
  • 煤都六盘水:关停煤矿引发煤老板博弈
  •   贵州六盘水,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中盘旋,车窗外闪过喀斯特地貌的山峦叠嶂,贵州西部乌蒙山脉的恢弘气势尽在眼前。一辆辆大卡车在公上飞驰——昼夜不息地来回运输着煤炭和物资。

      汽车一直朝着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市驶去。这座城市让人眼前一亮,整洁的街道、绚丽的灯光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都市建筑,你无法相信它是一座西南边陲的“煤炭之城”。

      六盘水市的诞生和崛起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三线年代中期,为了积极备战,中央决定将全国分为线的战略布局,六盘水煤矿和西南铁作为配套项目被列入了国家计划,成为了中国最早划定的特区。一声令下,数万人浩浩荡荡奔赴六盘水,在极为艰苦和贫瘠的下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和城市建设。

      “我们在一片荒山野岭中,用肩扛马驮的方式建立起了这座城市。”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黎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他和六盘水市大部分人一样,都是“三线建设”的后代。

      据目前的科学探明,六盘水地区存储着大量的矿物质资源,已发现煤、铁、铅锌等30余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80亿吨,相当于南方几省煤炭储量的总和。

      这让六盘水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核心区和“西电东送”的主战场,是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

      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于对煤炭无序开采,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且用的是焦周期长、成焦率低、煤耗高的“土法炼焦”,对六盘水的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森林覆盖率跌至7.55%。空气受到了严重污染,在中国酸雨现象中,六盘水位于全国之首。

      李黎还记得那段对资源疯狂开采的岁月,当时在大白天开车必须开灯,漫天灰尘让人看不到;而夜晚却不用开灯,因为煤矿的灯光会将沿途照得犹如白昼。每天,超载的一辆辆大卡车在蜿蜒的公上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向输送着煤炭。

      矿产资源也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财富,使它成为中国长江以南14个省市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粗放式的发展给它带来了P和财政收入倍数增长。

      私人财富同时迅速积聚,煤矿老板“一夜暴富”故事已不鲜见。“十年前,已经有煤矿老板开始寻思购买私人飞机了”。李黎说。

      作为一座煤矿之城,六盘水与许多工业城市都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初级的资源产品,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中国目前公布的有118座资源性城市,涉及1.54亿人。这意味着,六盘水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其他以矿为生的城市的未来。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其中大多数位于东北或西部,围绕一种或两种独特资源而建,并在数十年开发后面临资源殆尽。

      很显然,资源并非经济发展的永续之道,它会留下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共同“后遗症”——国际称之为“荷兰病”,庞大的社会人员负担、单一的经济结构、千疮百孔的自然等诸多问题。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日本的九州及中国东北不乏先例,它们都曾是因资源迅速崛起的城市,但经过几十年就进入衰退期。

      据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水土流失面积占据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因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生态遭到极大。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六盘水市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如果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2010年贵州省就有专家提出,六盘水的资源量“不容乐观”。见此情形,当地决定用“关停并转”手段,强制关闭了一批小煤矿。

      为了彻底解决资源枯竭城市未来的发展。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38号文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2010年前,基本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六盘水本身也面临抉择。矿产资源是该地区财税主要来源,关掉煤矿意味要经历一个阵痛期,在P和财税上“割肉”。“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经济发展和生产模式的转变,而不是完全忽视和摒弃资源。”六盘水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永城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2008年,六盘水市基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5.18%和5.4%。

      为了推动像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2009年到2012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其中2011年的资金135亿元,为资源枯竭城市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2013年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开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活动,鼓励各大城市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之后,六盘水对该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了系统。据提供的资料,六盘水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工业能力的提高让地方经济账本依然不错。据统计,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8.6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6.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8.9亿元;201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8.4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91.18亿元。

      2013年7月,贵州省上半年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结果正式公布,六盘水市首次进入贵州省“第一方阵”。

      一场救赎式的生态建设拉开了帷幕。当地积极推动退耕还林、天然林、珠江防护林、长江防护林、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

      “中国凉都”就是在这种危机意识下提出来的。当地想以此为突破口,把“煤炭之城”变成“休闲之城”,逐步摆脱“径依赖”,防止“矿竭城衰”。

      “中国凉都”概念于2004年提出,据当地气象局统计,六盘水夏季平均温度是19.7摄氏度,全年凉爽舒适达223天以上。当时市为提升城市形象,更好地招商引资,每年都会为大型活动确立主题,召集市内文艺界部分专家学者研究,在12个参考主题中有两个提及“中国凉都”。

      “凉都”概念很快获得了时任市委辛维光的认可。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组织专家通过对研究的审定,给六盘水颁发了“中国凉都”证书。

      这是中国首个以气候资源作为品牌营销的城市,它以此为切入点——想让这座工业城市转型成为旅游胜地。

      按照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经验,通常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资源性城市都能照搬工业旅游的模式。

      六盘水地貌特征丰富,草原、峡谷、河流及数不清的山洞。这些年,当地积极参与申报了很多项目,国家级森林、地质和湿地公园、旅游示范点……目的只有一个——延伸“中国凉都”的旅游内涵。

      “客观而言,我们是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没有名山大川。所以,我们决定在气候资源上大做文章。当然,一些工业旅游项目也在做。”六盘水旅游局副局长樊勇说。

      当地投入最大的是交通,云贵高原的山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制约了旅游开发。如何打通与联系,把游客“引进来”,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盘水斥巨资了火车站,建成了镇宁至胜境关、水城至盘县的高速公,六盘水月照机场也即将建成。

      “机场对六盘水的意义太大了,那会吸引、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游客,现在到六盘水旅游度假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四川和重庆。”李黎介绍说。

      除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注重对民族文化景观的。重提“夜郎故地”,并对大洞遗址、古镇、明清大院、戏曲文学及彝、苗、布依等40多个民族的文化风情进行了梳理。

      有一条不成文的,在六盘水市接待外宾的车上,主要播放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这是为了潜移默化地建立城市影响力,尽管效果并不明显。

      2013年8月,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召开。“我们最早提出了128个旅游投资项目,涉及到600多亿元,最后获得了99个项目,总共20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国凉都’的品牌。”樊勇说。

      这次会议后,六盘水列出了五年计划,力图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和旅游业等方面全力“提速”,并且喊出了“到2016年让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中国地级城市200强”的口号。

      本文来源于www.gim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