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虚拟股份的小伙伴可以这一条,但如果是涉及到注册股,也就是要去工商局进行注册变更的话,那就可要慎重了,公司股份的几条线是每个企业家要时刻牢记的:67%-51%-34%-10%
这一点说白了就是看激励对象当前拿多少,如果本身就已经是高薪了,那么再给予高额的股权激励,实在是有钱任性的做法;但笔者估计大部分情况应该是之所以股权激励,实际上很多时候激励对象的薪酬并不常的令人愉快,因此,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激励对象预期创造的价值和收入是否成正比,那么就要常规薪酬+股权激励收入的总和来进行计算;
随着公司发展,势必要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进来,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实际上是首先预估了未来3-5年大致的企业发展思,预计可能会有多少精英的加入,然后从总体上有个股权的规划,再从这里面拿出一部分,作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
最后,另外说一句,对于激励对象来讲,关心的是分红收益,而并非是控制权,因此,与其强调比例,更重要的是要计算股份数量,因为如果从ROE的角度(净资产回报率)的角度,激励对象更容易明白一件事情:到底手上的这些股份(虚拟股份)能换来多少真金白银。--不明白的,看看股市里面的小散。
大家要始终记得一件事情,进行股权激励(储蓄-股票参与计划之类的除外),绝大多数的目的,都是希望激励对象在拿到股份之后,能够想股东之所想、急股东之所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赢。别忘了,很多时候,这个人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处于相应的岗位之上,因为岗位代表了职责、代表了权限、代表了资源,就好比厨师要做出好的菜,首先你要让他当厨师的道理一样。这就意味着,如果激励对象的岗位出现了调整,相应的持股数据也应有所调整。(具体要看激励方式和相应的持股约定)。
有一些人,在的时候,我们并不去珍惜,直到失去后才莫及,如果能够再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一定回去挽留,不是么?身为老板,可以在脑海里盘点一下,有哪些岗位,一旦人员流失,至少在三个月之内无法找到合适顶替的人员,或者是能力,或者是对本企业的了解,或者是在企业内的,那么这些人一定是要被纳入到股权激励的范围当中的。
对,你没看错,就是个人性。担心客户资源流失、担心核心秘方泄露、担心核心技术被山寨、担心公司的黑幕被(最好没有黑幕,或者不那么黑),在股权方案中都应该考虑到有可能点火的人,并不是说股权激励是万金油,但如果股权计划处理不好,有可能会成为导火线.竞争对手给出的条件:重要性★★★✩✩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产品的市场定价,其实是由竞争对手给制定出来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讲,他有的是需求,而在可以选择的条件之下,自然是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了,这个时候,你想定高价也不可能--除非是两桶油。因此,如果你企业的几名关键性人才,在市面上有着的价格,那你就要给予或者至少许诺在未来有相应的价值回报(大家可以看看马云忽悠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的案例);
大多数人都理解的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时候,学历、职称从概率上来讲,还是能够代表着一定的个人水平的,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组织、薪酬、评价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国家给出的这个评价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一个股权激励计划实行的成功与否,其源头来自于大股东,也就是老板的初心。如果是本着利益分享,将蛋糕做大的初衷,那么在整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一定会站在激励双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的效果一定不差,如果出现问题,也只能是技术上,但如果一开始就动机不良,或者勉为其难,那么最后的结局很可能不欢而散或者是对簿公堂。因为,股权激励只是第一步,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尤其上市公司来说,激励对象真正能拿到多少分红,还要看账目是否清晰、透明,税后利润中拿出来分红的比例有多少,因此,股权激励方案的执行只是第一步。返回,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