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场观察
  • 准东煤炭运输大变迁:汽车长龙被火车快运逐步取代
  •   新疆晨报讯(文/图 记者 曹华)作为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聚集了多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南北疆工业及生活用煤提供能源保障。然而,随着煤炭运量的不断增加,传统汽车运煤不仅给道交通安全带来影响,还对周边带来。为破解环保难题,让准东的天变蓝、树变绿,一场煤炭运输模式大转型在准东转开,昔日冒黑烟的拉煤车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安全环保的铁集装箱,为准东打造安全、环保的煤炭经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6月5日,新疆晨报记者前往准东煤田采访,原本以为会看到排着长队的拉煤车和粉尘多的景象,然而从大黄山到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没见到几辆拉煤车,道两旁也没有煤渣,尤其是进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平整的水泥面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道洒水车不时经过,空气中透出一丝清凉。

      几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铁运输还没真正发挥主力,准东绝大多数煤炭都是通过重型汽车运往天山南北,高峰时期每天有5000多辆运煤车在准东进进出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史海生说,由于拉煤车太多,大黄山附近经常会出现上千辆拉煤车排队现象,不仅导致高速公拥堵,还对面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许多小车司机在超车时都提心吊胆,此外,拉煤车造成的地面尘土碾压以及车辆煤灰扬尘对周围带来影响。

      据了解,准东煤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整装煤田,煤田包括五彩湾、大井、将军庙、西黑山、老君庙5个矿区,预测煤炭资源储量3900亿吨,占全疆储量的17.8%、全国储量的7%。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准东煤田从开发之初便确立了生态环保的开发,但最近几年,煤炭运输环节随着运量的快速增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急需对传统运输模式进行。史海生说,在准东煤田探索运输模式突破的同时,新疆铁部门2016年提出了决战准东,突破石河子的发展战略,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拉开了煤炭运输从汽运向铁运输的巨大转型。

      新疆晨报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准东煤炭外运主要以汽运为主,铁在煤炭运输的占比非常低,数据显示,2015年乌准铁完成的煤炭运输量只有430万吨左右,铁面临冷清的市场局面。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副总经理曹玉良至今都记得,当时国道216线多辆大型汽运卡车满载准东的煤炭循环往复,首尾相连,密密匝匝,而与之并行的铁则冷冷清清,形成巨大的反差。

      乌准铁全长257公里,自乌鲁木齐向东延伸,经阜康、小黄山、五彩湾,抵达新疆五大煤田之首的准东煤田,穿越了乌鲁木齐、甘泉堡、准东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9年年底乌准铁建成运营以来,乌准铁运量始终徘徊在380万吨左右,在区域货运占比中只有5%的份额。

      面对这种情况,2016年新疆铁部门提出决战准东,突破石河子的发展战略,持续推动货运组织,同时对乌准线进行扩能,并开行了双机重联牵引的5000吨列车,让牵引能力从开通运营之初的1600吨上升了三倍多,最大限度了乌准线的运输潜力。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乌准铁煤炭运输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从2015年不到500万吨,猛增到2016年的1430万吨,再到2017年的2100万吨。

      今年1-5月份乌准铁发送量已达到1223万吨,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我们将力争全年实现3310万吨的目标,再次实现货运量的大幅提升。中国铁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营销副主任赵惠群说,为了推动准东煤炭运输从汽运向铁运输转型,助推准东煤炭开发生态环保建设,新疆铁部门从去年开始对乌准线实战扩能,沿线月份,大部分已经完工,运输能力已经由过去日开行25对左右提升到33对以上,过去受乌准线能力的现状得到极大的缓解。

      汽运向铁转移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保的变化,也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公司经理李长忠介绍,天池能源南露天矿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矿,年产煤能力为3000万吨,2016年之前,公司绝大部分煤炭外运都是通过汽车运输,但汽运除了不安全不环保外,价格也波动非常大,随着铁运输的不断推进,公司开始将煤炭运输向铁运输转变,预计明年铁运输量将提高到90%以上,充分发挥铁长途运输优势,同时利用好汽运倒短的便利,将公铁联运优化组合,各自发挥长处,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物流运输条件。

      史海生表示,2017年准东煤田煤6000万吨,其中铁运输占2100万吨,占比约三分之一,汽车运输下降到了1000多万吨,其余就地消化,铁已经成为准东煤炭外运的主要方式。到2020年,准东煤田计划进出货物总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届时,铁将发挥出准东资源运输的巨大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