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现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余家。中石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生产与供应。
煤炭是石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来源,它的稳定供应是支持中石化各企业正常生产与持续发展的关键。中石化集团公司下属23家用煤企业,全年用煤大约3700万吨。其中沿长江区域煤炭消耗量为900万吨,主要用煤企业包括扬子石化、仪征化纤、金陵石化、安庆石化、大小南化、石化等。主要煤炭资源供应方来自陕西、山西、河南和安徽等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供应与需求的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对配送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现有煤炭配送方案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煤炭供需环节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方案正是从保障煤炭顺畅供应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煤炭配送方案的优势,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提出了煤炭配送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信息化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煤炭供应与需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使配送流程更加简洁、规范、合理,以中石化企业对煤炭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中石化与煤炭生产企业均从中受益。
中国石化是一个拥有千亿资产的特大型国有石化企业集团公司,下属生产建设机构包括有胜利油田、、江苏油田、燕山石化、上海石化等几十家大型分公司,每个分公司下面设有一些一定规模的厂处,厂处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质原材料,以往大多由这些厂处下属的供应科室采购,部分通用物质由分公司所属的供应处采购,物质采购比较分散,采购成本较高,且质量也得不到。所谓集中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集中采购主要是把采购业务归口到一个部门来管理,消除多头指挥,避免重复采购和重复库存,从而可以强化企业的整体购买力。集中采购特别适合于集团性大型企业,其中尤以那些特大型集团企业更显优势。
目前,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在煤炭采购方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的采购供应模式:
中国石化全国26家用煤企业分布在沿海、沿江和内陆,各个企业生产,需求各有特点,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整合,将分散在各分公司及其下属厂处的采购业务出来实现由总部集中采购管理,进而直接过渡到一体化物流,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顺利推进集中采购工作的关键。
煤炭信息以手工填报为主,采用纸质内容进行信息传递,导致信息收集困难,无法获取实时的生产运营数据。日常管理更多采用手工记录,按月、季度进行统计;未对煤炭物流进行单独管理,无法确定进、出港信息,出现管理效率低、信息获取不及时等问题。
基于手工工作的前提下,煤炭物流信息很难有效、及时,无法准确反映当前业务的具体状况。另外,应对突发事件时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十分复杂,缺乏有效地联动机制,需要建立有效地沟通和协调管理渠道。
从提报需求到收到煤炭的周期长且不稳定,使企业在制订煤炭需求计划时不得不增大需求数量以生产的安全,这样各企业的煤炭需求数量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求水平,就造成了对企业煤炭需求信息的扭曲。
中石化各企业的提报需求数量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需求水平,再加上煤炭生产企业无法完全满足中石化各企业的煤炭需求且合同兑现率不稳定,从而使煤炭的供应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更加严重,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
由于操作主体多,信息源头多,造成信息的多、散、杂的局面,增加了配送中心从各方面收集、整理、汇总、反馈信息的工作量;并且由于信息传递环节多,增大了信息扭曲、失真的风险,降低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
随着中国石化煤炭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迫切需要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支撑。“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煤炭运营管理要求,结合国内煤炭物流现状,逐步形成贯穿于总部、矿方、石化企业、物流和运输公司等煤炭物流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专业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通用性和扩展性等基本,贯彻结构化、模块化思想,将系统主体框架与扩展模块(组件)分开实现,降低了系统之间的耦合性,为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该系统在设计上较好的实现了系统随着中国石化煤炭业务需求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扩充或删减;另一方面,它具有与其它系统的接口能力,利用各系统功能之长,进行优势互补。
“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由浅入深的操作模式,从最核心和最关心的数据开始,将系统数据区分为基础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重要数据三个层次,从易到难构造系统,同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使系统得以胜任现实业务流程的需要。
黑木奈奈
对主要系统角色进行模块化开发,系统角色满足动态扩展要求,可快速、便捷配置中石化企业、煤矿企业、物流等系统角色,可以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快速调整。
总体设计原则除了遵循包括先进性、稳定性等一般设计原则之外,根据该项目实际情况,重点的设计原则如下:
(1)模块化原则:采用高度模块化,以弘帆煤炭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的技术框架,为平台提供了升级和扩展的快速支持,便于以后的二次开发和。
(2)性原则:支持多种工业标准,并提供高效的可扩展集成接口,易于与其他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和整合。
(3)数据共享原则:采集、保存物理配送流程中重要数据,与客户相关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使物流配送过程中宝贵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6)安全性原则:采用身份验证和日志记录方式,定时对数据库实施数据备份,系统使用安全、数据操作安全。
(7)可扩展性:系统要能将现有各种资源和应用系统有效地集成在一起,系统的结构要合理,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系统基于统一平台标准实现多系统信息共享,打通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平台,把各个物流配送环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功能模块如图5.1所示:
通过统一调度平台实现火车、江轮、海轮和汽车的最佳航线选择、实时调度、在途实时视频和AIS定位,降低运待卸等待时间,及时汇总货物在途信息,合理安排发运,提高运输工具、货物衔接运作效率。
通过SMS、实时视频、GIS等基础支撑服务,物流、运输通道生产运行状况,准确、及时传递生产信息,实现从点到面的全流程管理。建立系统预警机制,实时关键节点业务运行,应对突发情况,及时预警。
纳入煤炭相关的重点港口、电厂库存、日消耗量等信息,有效中国石化用煤企业的煤炭储备和消耗情况,及时进行煤炭采购及储备调度和调整,保障煤炭供应平稳。促进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的标准化管理,构造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决策平台,为煤炭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操作。
“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扩展了物流管理本部原有信息系统的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可发布、共享物流信息的平台。这样,在煤炭的运输过程中,信息共享的范围扩大了,运输过程所涉及的各部门能及时得到所需信息,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面对大量的数据冗余和信息的无效传递,“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了信息流程的处理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信息化实施之前,中石化的订单要通过煤炭生产企业的驻外销售处转交给市场营销总部,在“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之后,中石化各企业的订单将由配送中心直接提交煤炭生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总部,并及时得到煤炭生产企业对中石化各企业的月度销量计划及旬计划。
同时,中石化从物流信息系统上还可及时得到煤炭生产企业各矿点生产能力及现有库存,各矿点具体发运计划等信息。
在信息化实施之前,中石化是通过煤炭生产企业的中转站得到各种运输信息,如自备列到港计划、船只发运信息等。
在“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之后,配送中心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与供应链上各方共享这些信息。
物流信息的共享,使运输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有效地降低了运输延迟。由于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煤炭物流可以合理安排煤炭的港口装、卸工作,从而减少煤炭的在港等待时间;配送中心也可以提前做好航船的调度工作,从而减少煤炭装船后的锚地等待时间;中石化各企业也可以及时安排码头卸货。
在信息化实施之前,由于信息平台共享的物流信息范围不够大,信息在部门之间存在着多重传递。信息的这种重复传递存在着数据失真的性,同时信息的重复传递也增加了处理成本(电话及传真费用),降低了工作效率(主要是运输效率),复杂了业务流程,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简化了信息处理流程,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延迟和失误,降低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提高了订单处理效率,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
所谓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化”,是过程,主要包括信息专业人员为业务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提供服务的过程;广大业务人员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信息技术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实施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领导在信息化实施中起着带头作用;信息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建设、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应用培训等服务;业务人员是信息化实施的重要力量,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效果往往就是通过领导和业务人员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体现的。
首先,信息化实施是广大业务人员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目的的实现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各方面业务人员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所进行的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工作都是在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从另一个方面讲,信息化是一个信息流动和处理的过程,信息流动的源点(信息源)只有业务人员才能直接提供,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加工只有业务人员最清楚,信息流动终点的使用者主要还是各级业务人员。因此,信息化实施的整个过程没有业务人员参加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次,信息化实施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两部分,这两部分在信息化实施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设是信息化实施的必要手段,应用才是信息化实施的最终目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建设当成了信息化实施的全部,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仅仅将网络建成了,网上没有应用,建网的目的就无法实现,网络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化实施失败的例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务人员没有参与到信息化实施当中来。只有业务人员参与到信息化实施当中来了,信息化应用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推动信息化实施前进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业务人员之中。动员了全企业的业务人员积极投身到信息化实施中来,再大的工作量、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被克服。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弘帆获得的经验在于应当做好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服务工作,同时要着眼于信息技术与企业相关业务相融合。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不宣传、不引导,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因此,一要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宣传、解释、汇报,提出有实效的、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二要让信息技术人员明白他们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专业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应用培训等服务工作,如果不把信息技术人员和广大业务人员的积极性相结合,信息化实施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而毫无意义。要将应用工作还给业务人员,要把精力放在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上,增强业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授之以渔”。三要让业务人员明白,只有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其次,做好组织工作。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积极性就不会持久,信息中心要善于把信息化实施的目标和策略变成各级领导和广大业务人员的具体行动,善于把每一项信息化工作让广大业务人员懂得和掌握,让业务人员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做好服务工作。信息技术团队要明确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业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这些服务工作包括提供开展信息化应用的、技术支持、各种应用工具以及各种应用培训等。信息技术团队要时刻提醒自己,业务人员才是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在结合企业实际上,应该做到“三个一”:即一个认识、一个结合、一个标准。一个认识就是对企业情况的正确认识;一个结合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求得信息化实施的发展;一个标准就是考核信息化实施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是否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否为实现企业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为企业创造了直接和间接效益。认识是基础,结合是手段,效益才是目的。
中国石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中国石化集团具体业务为基础构建的煤炭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弘帆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思想贯彻其中,使得中国石化集团的业务流程更加清晰、物流数据更加透明、系统规范的管理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弘帆在成功为中国石化集团提供高水平、定制化的系统服务的同时,其信息化建设方案与管理思想也适用于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如国家应急储备已和我方建立了合作意向,并完成了前期调研及信息化方案的初步沟通工作,此外,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可应用到矿方和电厂的整合销售与物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作之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子结算已成为企业间重要的结算手段之一,也是中石化发展现代物流运营的必然趋势。
电子结算系统具有①电子收付,实时高效;②账务查询,方便快捷;③及时调动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加速资金周转;④降低结算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等特点。在条件成熟时,配送中心可以通过电子结算平台完成结算信息的收集、确认工作,减轻中石化的工作负担,有效缩短结算周期,提高结算效率;此外,配送中心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与电子结算平台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煤炭交易过程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使煤炭配送的物流运作更加高效、快捷,更好地适应中石化企业现代物流运营的需要。
但是电子结算平台的建立和实施要求参与结算的各方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水平,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