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发改委周冰图片个工作日”等政策因素影响,我国原煤产量出现阶段性急剧下降,煤炭港口库存及电企电煤库存储备随之偏紧;在下游需求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煤炭产量方面,2016年,受供给侧影响,我国煤炭产量出现明显下滑,全年原煤产量33.64亿吨,同比下降8.71%,具体看,受276个工作日影响,4~10月煤炭产量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降幅均在10%左右,其中6月下降幅度最大为15.05%。9月,276个工作日逐步放开,10月以后,政策效果逐步,煤炭产量大幅回升。2017年1~9月,我国累计生产原煤25.92亿吨,累计同比增长5.52%,但相比供给侧前的2015年,产量仍有所下降。
从各省份产量来看,我国原煤生产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贵州和新疆等省份。2016年4月以来,随着供给侧的顺利推进,除新疆外,我国主要原煤产地煤炭产量同比均出现明显下降。
煤炭港口库存作为煤炭供给的重要补充,更为的反映了煤炭价格。从煤炭主要港口库存看,2016年,秦皇岛港和曹妃甸港煤炭库存同比均下降明显,尤其是276个工作日制度导致煤炭库存自2016年6月开始环比下降,直至276个工作日的逐步放开,港口库存开始回升。
从发电企业库存看,去产能政策于2016年6月效果,六大发电集团[1]库存量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了大幅下降,并于8月底触底反弹,但整体大幅低于2015年同期库存水平。进入2017年后,煤炭价格持续高位震荡,除5~8月处于“迎峰度夏”期间外,其他月份发电企业库存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全国P同比增长6.7%,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在全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投资增速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一年下降1.9个百分点。
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未变。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9.33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景气度较上年有所提高;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8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
煤炭下业主要包括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其煤炭消费量分别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1%、11%、12%和4%。进入2016年后,随着供给侧初见成效,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回暖,煤炭行业下游需求有所增长。具体来看:
近年来,我国火力发电量波动增长,但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2016年火电发电量为4.4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1%,2017年1~10月,火电发电量为3.8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2017年1~10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2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9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995.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2%;第二产业用电量3.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0%,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7,366.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0%。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主要系我国宏观经济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和供给侧的实施,工业行业景气度回升,第二产业用电量随之增长所致。
行业政策方面,电力行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控装机规模和淘汰落后产能两方面。2017年8月,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工信部等1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以上,实施煤电超低排放4.2亿千瓦、节能3.4亿千瓦、灵活性2.2亿千瓦,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随后在2017年9月,发改委及能源局分别发布《关于印发2017年分省煤电停建和缓减项目名单的通知》和《关于2017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第一批)的通知》。其中,对停建及缓建项目进行明确。从首批全国煤电调控任务落实情况来看,关停落后产能合计512万千瓦;停建违规项目合计4,172万千瓦,涉及投资额1,745亿元;推迟缓建项目合计6,463万千瓦,涉及投资额2,725亿元。
总体看,“十三五”期间国家将严格控制煤电新增规模,预计未来受煤电新增规模大幅减少的影响,火电装机新增规模将会大幅减少,煤炭需求量或将整体保持稳定。
进入2016年,随着供给侧全面实施,钢铁行业去产能初见成效,当年粗钢产量达到8.08亿吨,较上年小幅增长0.56%。2017年1~10月,从产量来看,粗钢产量为7.10亿吨,同比增长6.10%,增速上升5.40个百分点。从钢铁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1~11月,PMI均值为52.81%,较2016年同期均值上升2.79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以上,利润高企带动钢厂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钢铁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从库存来看,1~11月,主要钢材品种库存均值达到1,114.24万吨,较上年同期上涨21.00%,钢材库存增长较快,钢铁企业仍在加速产能,库存压力仍较为明显。
行业政策方面,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公布,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指出从2016年开始,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
截至2017年11月,钢铁行业已完成2016年和2017年去产能目标,但由于2016年供给侧实施过程中,所去产能大多为“无效产能”,因此2017年去产能仍是钢铁行业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为净化市场,国家加大钢铁行业整改力度。钢铁行业供给侧仍将持续。
总体看,2018年钢铁行业供给侧有望持续进行,钢铁行业有望整体保持低速增长,此外,随着落后钢铁产能、地条钢淘汰,钢铁行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对煤炭的需求同样将保持低速增长。
煤炭主要下业之一建材行业包含种类繁多,其中以水泥行业对煤炭的消耗最大。水泥生产过程中,煤炭在原材料中的占比超过20%。
2016年,水泥产量有所回升,达到24.03亿吨,同比增长2.34%。2017年1~10月,水泥产量累计19.63亿吨,同比下降0.50%。
政策方面,水泥行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严控新增产能上,2016年,国务院出台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严控新增产能,有效控制了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情况。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2016年,全国新点火19条生产线万吨,已连续多年呈递减趋势。分区域看,新点火产能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云南,合计能力占全国三分之二,多数为产能置换项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水泥企业共3,465家,其中熟料生产企业46家,含熟料的水泥生产企业1,234家,水泥粉磨站企业2,173家,水泥配置站企业12家;全国实际熟料产能20.20亿吨,水泥产能38.30亿吨。
尽管2016年随着供给侧在各行业的全面实施初见成效,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水泥行业2017年的发展重点仍是去产能和。根据《2020年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去熟料产能是工作重点,目标是到2020年,压缩熟料产能3.9亿吨。到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压减熟料产能0.388亿吨,压减水泥粉磨站企业90家;至2018年,力求实现32.5强度等级水泥产品全面停产;到2020年,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将达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将达70%。
总体看,未来水泥行业去产能仍是重点,水泥总体产量增速有望进一步下降,对煤炭需求量有望进一步下降。
虽然2016年2月,供给侧已经颁布实施,但由于社会待耗煤炭库存规模极大的因素影响,当年上半年,煤炭价格整体波动不大,4月开始实施的“276个工作日”政策使得煤炭产量从4月起大幅减少,6月起,煤炭价格开始出现大幅上涨,其中中国太原炼焦煤交易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于7月中旬便达到31.05%,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周同比增速于9月中旬达4.27%,9月,我国逐步放开先进产能的“276个工作日”的,煤炭产量回升,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指数增速均逐步放缓。2017年以来,煤炭价格指数均保持相对稳定。2017年1~9月,煤炭价格同比大幅上升,但环比相对稳定,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7月为迎峰度夏的动力煤需求旺季,9月受冬储煤的需求和钢铁旺季生产需求影响,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有所上升。
得益于供给侧的顺利实施,煤炭价格从2016年三季度以后大幅上涨,2017年前三季度煤炭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煤炭行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有所增长,销售毛利率明显上升,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整体经营情况及财务指标均有所改善。
从盈利水平看,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表现明显优于2016年年据;从负债水平看,2017年前三季度资产负债率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1)2016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煤炭行业效益较好,现金流表现良好,外部融资需求减弱;(2)供给侧的持续实施减少了煤炭行业的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炭行业的资金需求。
2017年,煤炭行业政策的主要方向仍为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推进煤炭去产能的产能置换、职工安置等问题,同时协调煤电产业的供需矛盾,煤炭供给和价格的稳定。相关政策一方面煤炭去产能对供需关系及治理的改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煤价回归合理区间、上下游企业生产运行的稳定性。
2017年1月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印发,强调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2017年2月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根据规划,预计2020年,我国煤制油产能为1,3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170亿立方米/年,低阶煤分质利用产能为1,500万吨/年(煤炭加工量)。
3月3日,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市、天津市、省、山西省、、河南省人民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针对冬季散煤燃烧问题,将“2+26”城市列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实施范围,10月底前完成小燃煤锅炉“清零”工作,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5月9日,发改委与多个部委召开会议,研究控制劣质煤进口的措施。有关部门正在讨论修改《关于严格控制劣质煤炭进口有关措施》,要求进口煤同比下降5%~10%(每月进口约1,500万吨);继续引导市场煤价下行,力争迎峰度夏前回落到570元/吨以内。海关总署召集行业龙头企业召开会议,要求电企控制进口煤,会尽快修订相关管理办法加强监管,电企签订的新进口煤合同要求减量,控制相关口岸;进口煤减量将给予国内低价煤以及电价补偿等励。此外,质检部门表示,对环保项目不合格的煤炭,一律其进口,将劣质煤炭挡在国门之外。劣质煤炭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去产能、减量化生产改善煤炭供求关系的政策效应,也对国内的治理造成更大的压力。劣质煤的进口,有利于改善国内煤炭供需关系、缓解治理压力。
2017年5月12日,国家发展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强调2017年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实现煤炭总量、区域、品种和需求基本平衡。
2017年6月12日,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9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及采用国家明令使用的采煤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的煤矿。
以上政策,通过制定长期能源结构规划、短期产能退出目标、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进一步深化推进煤炭落后产能的淘汰,并通过劣质煤炭的进口,煤炭去产能对供需关系及治理的改善效果。截至2017年11月14日,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年度目标1.5亿吨已超额完成,总目标任务有望在2018年提前完成。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将再拿出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与地方配套资金一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用以安顿好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3月2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资委五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抓好工作部署、拓宽安置渠道、保障职工权益、强化组织实施,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生活有保障,确保不发生因职工安置引发的规模性失业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2016年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总体平稳有序,但仍存在进展不平衡等问题,2017年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中央对煤炭供给侧中职工安置问题追加大规模资金投入,降低去产能阻力,进一步说明了中央对供给侧的决心。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签订和严格履行煤炭中长期合同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加快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并严格履行。《通知》明确要求4月中旬前完成合同签订工作,确保签订的年度中长期合同数量占供应量或采购量的比例达到75%以上。4月起,每月15日前将合同履行情况国家发改委,确保年履约率不低于90%。此外,通知,截至4月底,凡签约比例低于75%,季度履约率低于80%或半年履约率低于90%的煤电企业,国家发改委或省经济运行部门将进行约谈和通报。对全年签约量占比低于75%或履约不到90%的企业,将对有关发电企业执行差别电价、和核减计划电量等惩处。
2017年4月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609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特急文件,具体明确九项措施,要求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置换增减挂钩工作。《通知》鼓励跨省(区、市)实施产能置换、鼓励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地方统一实施产能置换,鼓励已核准的煤矿建设项目通过产能减量置换承担化解过剩产能任务。《通知》还提出,已纳入年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并按期关闭退出的煤矿,应在次年6月30日前签订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协议。其中,2016年已关闭退出的煤矿,最迟应于2017年9月30日前签订协议,逾期未签订的退出产能指标作废。2017年6月30日前签订协议并产能置换方案的,通知的130%折算比例可提高为150%。
4月,山西省表明今年不再实施276个工作日制度。此外,山西省还将稳定推动优质产能的,拟新增加7,000万吨先进产能,以扩大先进产能的保有量,促使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趋稳宽松。目前,陕西、两大产煤省(区)大部分煤矿已采取330天的工作日制度。
6月3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迎峰度夏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强化煤炭产运需衔接、保障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电煤稳定供应。《通知》要求按照减量置换原则,抓紧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优质产能煤矿重新核定生产能力。铁、港航企业要强化对煤炭运输的协调,对存煤偏低电厂等用户优先装车。大型煤炭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挖潜增加产量;重点产煤地区要带头落实增产保供责任。煤炭调入比例较大的地区,要围绕供需走势,把握本地区去产能的节奏和力度,去产能以“僵尸企业”为主,尽量减少生产煤矿的退出,杜绝片面追求多关快关煤矿而影响供应;要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储煤设施,提高社会存煤和电厂存煤能力。
12月7日,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不同环节、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时段科学制定煤炭最低和最高库存,对煤炭生产企业、煤炭经营企业、煤炭主要用户(重点燃煤电厂)提出了煤炭库存的具体要求。该《意见》有利于煤炭供应和煤炭价格的稳定,从而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
随着煤炭去产能的推进,煤炭价格于2016年底快速回升,对电力等下业造成一定压力。为煤炭有效供应、稳定煤炭价格、促进优质产能的,发改委严查煤电长协履约率,从而缓和煤电双方矛盾,避免煤炭价格大幅度波动;同时,发改委对煤炭去产能工作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求,在低效产能退出的同时,煤炭供应的稳定。330天工作日的恢复使煤炭有效产能开始逐步增加,有利于促进煤价回归合理区间。随着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逐步推广和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在未来可能维持缓慢下行的运行态势。
2017年,受益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煤炭行业经营以及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煤炭行业发债数量及发债总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煤炭行业企业级别(展望)变动的方向以上调为主,国内大型煤企整体信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趋势明显;但少数煤企受制于业务结构、资源结构、业务规模等因素,在煤炭价格明显回升的情况下,仍处于亏损情况且杠杆率有所上升,级别发生下调;此外,由于煤炭行业景气度长期低迷的积累,仍有两家企业在煤炭行业景气度上行之后因资金流断裂相继出现了违约。
2017年1~11月,受益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煤炭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以及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煤炭行业[2]行195只债券,发债总额2,913.60亿元,发债数量及发债总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7%和8.48%。
从发债主体级别情况来看,2017年1~11月发债主体共36家,存在有效级别的33家,其中以AAA企业居多(占54.55%)。
总体看,由于2017年煤炭企业盈利情况较好,煤炭企业偿债能力有所提升,债券市场对煤炭企业认可程度有所提升,煤炭行业企业发行规模有所增长。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于2005年由多家省内重点煤炭企业整合成立,为四川省内最大的煤炭企业,由四川省国资委全资控股,股东背景雄厚,但由于前期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整体低迷,川煤集团煤矿开采成本较高、期间费用对利润严重导致毛利润较低,2013~2015年营业利润持续为负;加之前几年资本性支出规模较大,资产负债率水平高企,融资能力下降,川煤集团资金链紧张,自2017年1月起,川煤集团接连出现五次实质性债券违约,涉及债券本金共40.00亿元,截至2017年9月底,川煤集团资产负债率已达91.63%,上述债券本金仍未兑付。具体见下表。
总体看,川煤集团在煤炭行业下行周期盈利能力较弱,但仍在持续扩建产能,资本性支出持续较大,负债水平不断上升,融资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导致最终违约。
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源控股”)主营业务为纯碱、化肥、甲醇、煤炭、房地产等业务,多数行业受产能过剩而亏损严重,加之对外额度大,质押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较高(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99%已被质押),再融资能力弱,2016年12月起,博源控股连续出现三次违约,涉及本金30.00亿元。具体见下表。
总体看,博源控股主营业务多数行业受产能过剩而亏损严重,同时博源控股对外代偿金额较大,同时质押上市公司比例较高,再融资空间有限,导致现金流紧缺,最终导致违约。
受供给侧影响,煤炭供需关系变动、煤炭价格上升,带动煤炭企业收入和利润规模变动,进而影响公司信用风险和信用级别。截至2017年11月底,涉及级别调整的煤炭企业共18家;其中,主体级别下调的企业共3家;主体级别上调的企业5家、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的企业共11家。
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影响,安源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源煤业”)关停部分矿井并计提较大金额的资产减值准备,煤炭销量大幅减少,销售收入下降,经营亏损较大。2017年1月25日,安源煤业发布了《安源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业绩预亏报告》,业绩亏损对公司净资产规模产生,并导致其财务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融资能力,且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加大;安源煤业为江西省能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能源”)煤炭板块的运营主体,截至2016年9月底,安源煤业净资产占江西能源的54.31%。考虑到以上因素,中诚信证评将安源煤业的主体级别和债项级别以及方江西能源主体级别均由AA调至AA-,并将安源煤业主体和债项列入评级观察名单。
从上述两家企业财务指标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较2016年上半年的收入及盈利指标有所转好,但仍处于亏损阶段。供给侧反映出了安源煤业业务结构和资源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将长期存在。
2017年1月20日,博源控股发布公告称,16博源SCP002到期兑付存在不确定性,不能按期足额偿付,考虑到公司盈利及获现能力弱,对外额度较大,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99%已被质押,再融资能力弱,中诚信国际将博源控股的主体级别由CC调至C。
受煤炭供给侧影响,煤炭供给量下降、煤炭价格上升,部分煤炭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相关评级机构分别将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襄矿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乡宁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同时,相关评级机构分别将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移除出观察名单,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
此外,考虑到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焰控股”)2016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净资产规模、盈利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其作为国内煤层气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等因素,鹏元资信将蓝焰控股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BBB上调为AA,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
考虑到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丰”)2016年焦化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烯烃装置运行稳定且盈利能力强,“煤-焦-化”产业链协同效应及经济效益逐步,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诚信证评、鹏元资信和中诚信国际分别于2017年6月23日、2017年06月10日和2017年7月27日将宝丰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整至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考虑到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阳泉煤业”)作为国有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资源储备、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技术装备、财政支持等方面拥有的优势,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分别于2017年6月2日和2017年11月30日将阳泉煤业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调整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2017年7月27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考虑到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北煤电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公司压缩人工成本、清理冗余费用,有效控制了吨煤成本,公司煤炭主业盈利情况大幅好转,实现扭亏为盈,将皖北煤电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调整至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2017年7月26日,大公国际考虑到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汶矿业”)公司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区位优势仍较好,控股股东较强的销售能力仍为公司煤炭销售提供较好保障,2016年以来公司营业利润及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明显提升等有利因素,将新汶矿业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整至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总体看,煤炭供给侧有利于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级别(展望)变动的方向以上调为主,同时国内少部分煤企,受制于业务结构、资源结构、业务规模等因素,供给侧也对其产生持续的不利影响,但整体看,国内大型煤企整体信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趋势明显。
去产能是大势所趋。根据发改委表述,2016年初,我国煤炭行业总产能达到57亿吨,其常生产及的煤矿产能39亿吨,停产产能3.08亿吨,在建产能14.96亿吨,其中违法违规产能8亿吨。根据国务院要求,未来3~5年内行业去产能规模为5亿吨,在建矿规模为7亿吨,按照减量置换的要求,未来新增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实际整体的正常生产产能仍维持在39亿吨,基本可以维持行业供需平衡。
总体看,2016年和2017年作为煤炭行业供给侧的开端之年,均已顺利完成了当年去产能目标,2018年供给侧政策有望得以持续推进。
从上述煤炭行业2017年整体经营效益以及信用水平的变动和迁徙情况看,受供给侧影响,煤炭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但煤炭行业整体级别保持稳定,除个别公司的级别发生了上调之外,大部分公司只是涉及到了展望的变动,并且有个别公司在供给侧背景下出现了级别下调,体现了煤炭行业企业的级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素质,包括煤种、煤质、开采条件等因素,未来拥有较高资源禀赋的企业将具备更强的抵抗周期性风险的能力。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评级”)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资格。
联合评级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研究报告中可能所涉及的证券或证券发行方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