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人物
  • 404 Not Found
  •   通南铺村是云南宣威市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重重大山中,峰高谷深,道崎岖,松涛漾荡,气候变化万端。有资料显示,当地百姓的生活还相当贫困,几年前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千元。然而,不久前昆明一家突然爆料,当地一位名叫夏耀周的煤老板出资2000万元,免费为通南铺村141户乡亲建造120套、每套居住面积265平方米的欧式连排别墅,全村500多名村民洗脚上田,将免费住上别墅。

      该在报道中还称,当他们于2007年4月前往通南铺村采访时,120套欧式连排别墅已经开工建设……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这片“鹤立鸡群”的“别墅城”将是中国大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片穷困山村别墅群,当地村民也因此可能会成为中国唯一能住上欧式连排别墅的山区农民了。

      消息传出,关注,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对夏耀周的,当地村民似乎并不领情,甚至怀疑他此举的动机。那么,夏耀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地老百姓又为何“不买账”?这片“村中别墅城”目前建成了吗?如果建成了,住进别墅的村民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2007年10月下旬,本刊特派记者前往云南宣威市进行深入采访。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发现,之前的报道有不少失实之处,而一个真实立体的夏耀周,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引发了令人深思的经济社会话题……

      从昆明市坐车向东北行驶204公里到达宣威市,再从宣威坐中巴行驶43公里,来到一个名叫倘塘的小镇。这里与贵州省威宁县隔河相望,山川连绵起伏,交通不便,但只要提起夏耀周这个名字,当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上午9点多钟,一群孩子利用课间休息在操场上玩起了捉迷藏。一位穿着乳白色上衣的女孩儿把眼睛蒙起来,去抓周围其他的孩子,有的孩子在起哄,年龄更小的女孩儿在欢快的喊叫声中四处躲闪,而个别胆大的男孩子则故意跑上前,去“反抓”那位蒙眼的女孩子……这是一个已经在中国农村孩子们中玩了几千年的古老游戏,它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阳光打在他们纯真朴实的脸上,就像田野里一朵朵粲然的花朵在移动。

      但在两年前,通南铺小学的孩子们脸上还没有这样明媚灿烂的笑容,那时,他们是在低矮破旧的危房里上课。

      据当地资料记载,通南铺小学原建于1957年,六间校舍位于当地一个叫青灰脑包的小山包上,是当年村民们投资投劳建起来的,近50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因年久失修,校舍简陋破损,都成了危房,夏日暴雨,外面电闪雷鸣,屋内四处漏雨,冬天寒风呼啸,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因教学较差,加上远离村庄,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而且原来只有一、二年级,学生到了三年级就要到五公里外的旧堡完小上学,花费将近1个小时,碰到刮风下雨天很不方便。夏耀周看到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2004年10月,他毅然投资25万元,在靠近通南铺村南头的公边另选校址。支持教育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在夏耀周的带动下,秦家地煤矿职工、通南铺村民也纷纷解囊。

      2005年7月,新学校竣工,建有教学楼330平方米,三个教室,两个教师宿舍,一个操场,桌椅板凳全部换成了新的。9月,新学期开始,通南铺和老南山两个村的81名孩子在欢声笑语中走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校舍。当时,国家还没有免除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夏耀周决定,由他承担该校学生的全部学费和书费,学生平时用的铅笔和作业本也由他全包,但从小家境贫寒的夏耀周也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必须以旧换新!也就是说,当学生在领取新的铅笔和作业本时,必须拿着小铅笔头和旧作业本找老师换。他说,孩子们从小就要培养起勤俭节约的习惯。

      依学校规模,上级为通南铺小学配备了两名师范毕业的正式教师。但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两名教师又显得紧张。于是,夏耀周就自己出钱为学校请来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名叫秦本泽,也是旧堡村人,1957年出生,原来是位民办教师,1978年就教书育人岗位,后因种种原因没有转正,只好回家种地。教了一辈子书,培养了很多人才,却在精力正充沛、教学实践最丰富时离开自己喜爱的教学岗位,秦老师心有不舍。夏耀周对他很是同情,将其请到学校,每月给其1500元工资。

      实际上,这已不是夏耀周第一次捐资教育事业,在此之前,他已经几次为倘塘镇的中小学校捐资。夏耀周还曾为他从小生活过的村庄——夏家箐村建了一所小学,连篮球架都安好了,但因为这里离旧堡完小太近,上级没有批准。于是,夏耀周就把“小学”改为本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让家乡的老少爷们平时有个娱乐活动场所。

      2004年起,夏耀周投资35万元修通了两条旧堡的村间公,投资14万余元,解决了当地235户1129人的饮水问题。

      有些人一旦手里有了钱,就显得趾高气扬,很,从内心深处瞧不起穷人,不愿跟穷人打交道,但夏耀周却很喜欢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甚至你越穷他越愿意跟你接近。据一位当地群众说,夏耀周的小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本村的人,“哪怕你穷得只穿一只鞋,他都停下来,带你一段”。据宣威市一份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夏耀周每年用于救助贫困户就医、购置生产生活资料等的经费都在4万元以上。每逢春节,他都会带上两三万元钱,给附近几个村60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户拜年。

      平时,只要是能帮上忙的,夏耀周都力所能及。一位名叫段慧仙的村民告诉记者,她10多岁时就听说过夏耀周的传奇故事,很是敬佩他。2003年,她嫁到通南铺村,想建一个小养猪场,由于看中的地点土地不平整,就找到了夏耀周,请他帮忙用推土机推一下。她也是想借此验证一下夏耀周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么好。那时已经是春节了,夏耀周很忙,但令段慧仙没想到的是,在大年初四那天,夏耀周派人用推土机帮她推平了土地。

      宣威市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当地一些煤矿,有的老板压工人的工资,有的做多给少,有的看你不顺眼就找理由把你赶走,工钱也不付。但在夏耀周的煤矿,不但工人的工资发放很及时,也比其他煤矿稍高。矿上挖出的煤,市场售价是220-280元一吨,如果是矿工自己需要,一吨只收140元。2001年,夏耀周还在矿部创办了倘塘镇第一所全免费小学,解决矿工的孩子上学难问题。

      受过夏耀周的段慧仙说,在宣威,在倘塘,在旧堡,煤老板太多了,夏耀周并不是钱最多的,但要论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夏耀周是数一数二的。

      今年40岁的马朝金不是通南铺人,一年前来到这里,目前负责料理通南铺唯一的一家饭店,而让他来到这里的人,就是夏耀周。他告诉记者,“夏老板有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一个,是个真正的企业家。”每天晚上,当通南铺的人都睡下后,马朝金还不敢合眼,他要在村前村后、公沿线走一走,转一转,看看附近有没有闲杂可疑人员,比如小偷。马朝金说,这是夏耀周交给他的一项任务,让他为通南铺的治安做一份贡献。

      马朝金对夏耀周有如下总结:不怕,贫民不欺,亲友,贫困,目光超凡,智慧出众,帮助,百姓福星。他把自己的这份总结记在一个本子上,让很多人看过。

      夏耀周是倘塘镇旧堡村委会夏家箐村人,这里自然灾害频繁,霜冻、风灾,低温害,滑坡,泥石流,几乎每年都有。因此,自古以来农耕。1963年12月,夏耀周出生在当地一个贫困农民之家,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他只读了初中就辍学回家。

      旧堡土地上产生的财富少,地下却埋藏着巨大的煤炭资源。宣威的煤炭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北部,倘塘镇就在这块土地上,而旧堡村则是倘塘镇煤炭资源最多的村。煤,被很多人称为“黑金”,它能冬天的寒冷,点燃黑夜的希望。年少的夏耀周那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煤上,辍学后,他主动向父亲提出下井挖煤。那一年,他才16岁。

      夏耀周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拼命干活,却很快发现,挖煤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当时的处境,于是,一年之后,他拜一名四川木匠为师,当起了学徒。19岁那年,他开始以一个“小木匠”的身份闯荡天下,走昭通,过六盘水,最远的去过。

      这时候,中国的步伐已经启动,看到一些当地人靠承包煤矿发财致富,夏耀周动了心,1982年10月,他到信用社贷款2000元,从一个经营不善的小煤窑主那里接过煤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然而,煤矿还未产生效益,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卷着泥沙淹没了矿井,夏耀周所有的投资也因此被“卷走”,这场博弈宣告失败。

      夏耀周不甘心就此失败,为筹措资金,他又重操旧业,做起了木匠活,辗转于来宾一带做家具。一年之后,雄心不灭的他用做木工挣来的8000元钱购置手推车、电石等生产用具,清理了被淹没的煤井,重新点燃起创业的希望之火。

      1995年,夏耀周以10余万资金兴办秦家地煤矿,年产原煤6万吨。他奋发图强,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秦家地煤矿的生产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长期被贫穷的人一旦挣到了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存进银行,放进保险柜,或者置办房产,购买轿车。而夏耀周却目光深远,在自己的财富有所积累之后,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煤矿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并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配备瓦斯监测系统,实行正规化生产。他还做了很多别人连想都不会想到的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煤矿成立了武装部,组建了民兵营,在全市煤炭行业率先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尤其让人感叹的是,他还在矿上成立了党支部,建立了工会组织。

      独树一帜的管理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效益增长,到2003年,秦家地产原煤达到了30万吨,职工发展到600人,管理人员46人,年创产值450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000万元,一跃成为云南省矿井之一。当中国各地的煤矿时常发生事故、甚至发生导致矿工死亡的矿难时,夏耀周的煤矿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秦家地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夏耀周本人则被评为国家级煤矿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

      一个昔日的煤矿工、小木匠一跃成了当地的“有钱人”、“名人”,下一步怎么办?夏耀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终,他确立了用自己的财富回会、回报当地村民的。

      旧堡村一位旅店老板告诉记者:“夏耀周不是别人眼中的暴发户,他是通过无数,历经千辛万苦才一天天富裕起来的,因此,他知道自己的钱应该投在哪个地方。”

      宣威市的一位官员对夏耀周也是称赞有加,他告诉记者,“夏耀周很有钱,但他对不感兴趣,洁身自好,对农民有感情,作为一个私企老板,非常难得。”

      通南铺,一听名字就可以猜测到它曾是古驿道上一个重要的隘口。这里曾是京城南下云南的一个关键通道,明代推行军屯制,在这里设立铺堡。时过境迁,虽然铺堡的功能早已荡然,但其地理依然十分重要。居住在这一带的老人都知道,他们的祖祖辈辈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兵燹匪患,而且贫困一直是这里的“主旋律”,200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千元。但这一切,随着夏耀周的到来,很快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3年底,出于各种考虑,夏耀周把他的秦家地煤矿的矿部搬到了通南铺村头的公边,从此,他把自己的心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为这个地方带来了财富。宣威市有关部门向本刊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4年,夏耀周的秦家地煤矿员工增加到700多人,这其中200多就是通南铺村人户均1。5人,在煤矿工作的员工领取工资156万元,以全村516人计,人均收入3000多元。三年前,这里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到10户,现在全村共有电视机152台、手机186部、摩托车23辆。

      2005年,秦家地煤矿原煤产量40万吨,产值5600万元,缴纳税费12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面对煤矿良好的局面,夏耀周有了一个更大的心愿。“为什么人家发达国家可以全民富裕,我们中国,我们通南铺村就不可吗?我想领着大家一起富裕,让每个家庭都过上好日子。”

      王所邦是宣威市委办公室主任,曾专门带人前往通南铺村调查夏耀周的做法,并向市委领导提供了自己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时,他详细介绍了夏耀周的为人、想法和做法。在王所邦看来,夏耀周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却很爱学习,有所不具备的。“夏耀周这个人爱看书,经常浏览多种,即使是乘车外出时,也常常是边走边学习,再加上近几年他和的接触比较多,因此,对中国的经济情况,对农村农民的现状及未来都有所了解。加上他本来就是农村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切身体会,因此,看问题更能一步到位。”王所邦对夏耀周的评价是:身份土,思想并不土!

      夏耀周认为,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回会和当地村民虽然很有效,但也是短暂的,而为当地农民寻找一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子才是真正的回报。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在了通南铺那一片片虽然贫瘠却充满了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