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人物
  • 昔日“煤老板”今朝“绿老板”的扶贫实践:产业“拔穷根
  •   中新网曲靖9月20日电 (记者 胡远航)在煤炭业鼎盛时期毅然退出,只因“没有百年的煤矿,但有百年的老店”;积累大量财富,却转型做起最辛苦的农业,只因“农业做好才最乡亲”……位于云南省罗平县的省级龙头农业企业云南万兴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昔日小城“煤老大”到今朝“绿老大”,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

      “作为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参与帮助别人是最大的;企业要持续参与扶贫,首先得确保自己很好地活下去;要想拔穷根,产业发展是核心动力。”谈及企业多年参与扶贫的经验,云南万兴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玉生总结三点。

      时年53岁的唐玉生,从16岁起就在供销社工作。1985年,他辞掉,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下海试水”的商人,先后干过洗衣粉加工、电器批发、加油站等生意,后进入煤炭业,占据当地市场的三分之一天下。

      2010年,正值煤炭业发展的高峰期,在每天睡着也能有利润的情况下,唐玉生却选择了放弃,而退。

      “对于外人而言,彼时的煤炭业充满财富,却让我们感到风险丛生、身不由己。”唐玉生的二儿子唐闻兵如此解释父亲的退出,“他认为,‘没有百年的煤矿,只有百年的店’,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业。”

      唐玉生的“弃煤”决定,引发家庭和当地的巨大震荡,但也得到支持。“不能只想着赚钱,总是琢磨着可以做点利人利己的项目。”唐玉生说,“既然选择好了方向,就一定不为自己留退”。最终,他彻底退出煤炭业。

      “我始终想回报这片给了我机遇的土地。与乡亲息息相关的农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唐玉生告诉记者,经过多番考虑,他最终将目光聚焦当地得天独厚的“三黄产业”——蜂蜜、菜籽、小黄姜,并依靠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

      目前,其公司累计投资5.6亿元,在当地建立起年精深加工35万吨小黄姜、6万吨菜籽油、1万吨姜汁发酵酒、5万吨姜产品等多条生产线,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生姜恒温保鲜库、产品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并牵头成立罗平县特色产业协会,制定《罗平菜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和“罗平菜油”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此外,公司还通过“公司+协会+示范+农户”的方式,带动8万余户农户种植(养殖)油菜籽、小黄姜、蜜蜂,实现产业带动农民增收5600多万元;促使油菜籽、小黄姜的收购价分别从最低时的2元/公斤、0.9元/公斤,升至5.5元/公斤和4元/公斤,实现综合社会效益近20亿元。

      “作为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参与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当然,作为企业,要想持续帮别人,首先得自身硬。”唐玉生说。

      尽管自发展煤炭业开始,唐玉生就通过修、助学等方式助贫。但他始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产业发展才是核心动力。

      2016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号召发出后,万兴隆也加入精准扶贫队伍。先后与当地腊山街道、九龙街道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油菜、生姜等项目科技示范种植协议:邀请种植能人为农户传授种植知识,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供应种子、肥料;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产品。截至目前已实现178户683人脱贫出列。

      倚着自家新房,远眺山头进入生长旺季的小黄姜,腊山街道以龙村村民刘露出久违的笑容。不出意外,11月,他将以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迎来姜丰收。

      “按国家标准,我们家去年已成功脱贫,但因为大女儿刚考上大学,公司为了扶我们一程,还是续签帮扶协议。”在刘看来,“靠自己的本事发展产业脱贫,更舒心,走得也更为踏实。”

      “扶贫扶贫,就是帮一把,还得扶一程。”唐玉生说,帮扶农户不再返贫,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公司希望以长期帮扶的方式,做到“农户不脱贫、公司不脱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