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炭行业从2003年以来的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投资回报率的不断下滑和杠杆率的不断提升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同时,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成长模式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也必然导致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成长的放缓。
2)中国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度电耗煤的不断下降反映的确是中国能源效率的持续提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中短期内,认为煤炭消费峰值出现在2013年,即使未来经济增长导致的煤炭需求恢复超过此峰值,增量也不会太大。同时,由于中国能源结构缺油少气,缺少从煤炭到新能源的过渡能源,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不会大幅下滑,将保持主导地位。消费量的变化将重点取决于以下变量:
1)宏观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经济向第三产业切换,或许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速将会持续,但是存在着明显的时间上的错配,传统经济的放慢发生在即期,而第三产业主导的增长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新经济尚无力独自支撑经济增长的情形下,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仍然离不开对传统经济的刺激;由此,认为煤炭作为传统经济中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轻易被撼动。
2)煤炭采掘和煤炭下游需求的行业的供给侧力度:2015年12月,国务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2016年2月276工作日制度提出,不14年、15年煤价下行时的自然去产能相比,2016年的煤炭产量降幅加大,产量同比下降约9%
3) 新能源发电的冲击:新能源发电对煤电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截至“十二五”末,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4)环保压力:认为在环保的重压下,诸如中小型燃煤锅炉、民用散煤等高污染的行业终将面临被的局面,而不此相对应的煤炭消费也或将被取代。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期和中期,煤炭需求往往更趋近于下游产品的消费地:从煤炭消费地的变化看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变迁,从从90年代的东北工业移向2000年代初、中期的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东南沿海,再在2010年代转移到重化工业后期的部地区。在2013年的消费分布图中,煤炭消费的重心开始趋同于煤炭供应的重心:山西将受益于这一地理趋势的变化,而且,山西的地位优势也因此得以突出:
在除蒙西,山西和陕西以外的地区,由于高成本,低效率,当地需求弱化以及2013年以来的煤炭价格下跌,三西以外的地区已经开始了明显的自然去产能过程,实际造成的结果是三西地区的煤炭生产地位反而比煤炭价格调整之前有所强化。其中,山西的定海神针作用在山西严格实行276天工作日后对全国煤炭价格的提升作用可见一斑:山西限产执行力度最严,去产能决心大,山西最早从2016年4月份执行限产,对276执行后全国煤价的反弹可谓功不可没。
全省有9种煤,其中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储量各占全国同煤种储量的50%巠右,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4%。山西煤炭赋存条件好,大部分资源赋存稳定,整装煤田多、规模大,便于集群开发,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山西地处中部,位于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晋陕蒙三角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幵且临近我国多个重要经济中心,辐射各主要能源需求市场,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以山西为中心的运煤铁已经成网,煤炭外运能力达到7亿吨/年。
2017年1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出台《关于命名2014-2015年度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露天)的决定(中煤协会行调[2017]5号)》,共有763处矿井(露天)入围,其中,山西省共有358处矿井进入名单,特级135处,一级182处,二级41处,占据入围名单的半壁江山。这亗矿井实现了安全、高效、绿色和集约生产,是我国煤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2013年煤炭价格下跌以来导致的煤炭市场调整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加强了山西在中国煤炭市场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地位,其对中国一次能源市场定海神针的作用不可戒缺。山西的煤炭行业应该珍惜这次市场调整带来的机会,做实竞争力建设,保持其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地位。(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