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闻由江西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现年81岁高龄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科学获得者杨明桂领衔,历时9年完成了《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在研编过程中,杨明桂带领大家通过对古华南洋与钦杭成矿带的重点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大创新。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位令人、每天拄着拐杖上班的老者。近日,欣闻由江西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现年81岁高龄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科学获得者杨明桂领衔,历时9年完成了《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在研编过程中,杨明桂带领大家通过对古华南洋与钦杭成矿带的重点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大创新。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位令人、每天拄着拐杖上班的老者。
记者:古华南洋的地质演化对华南区域成矿作用有重大影响,通过重构华南大地构造与成矿格局,对指导区域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您长期于此项研究,最近有了重大发现和突破,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明桂:古华南洋何在?华夏古陆何在?是我国地质界近百年来长期关注的重大地题。江西省地矿局地质工作者对古华南洋与钦杭成矿带的研究,历时20多年。
1993年~1995年,以我为项目负责人,成立了由江西省地矿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产学研团队。在我早期研究和其他学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中新元古代,也就是约10亿年至8亿年前,华南洋在广西钦州湾至浙江杭州湾一带,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结合带,定名为钦杭结合带,在该结合带的基础上,形成了重要的钦杭成矿带。该带呈反S状弧形,斜贯华南,除了拥有壳源岩浆成矿外,还以我国不多的下地壳与上地幔(约35千米~40千米深处)混源的岩浆岩与铜多金属矿为特色。但是由于古华南洋年代久远,被后期地层覆盖,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当时未能查明洋盆的具体。加上华夏古板块形成不久即遭到裂解,板块的核心华夏陆块何在,仍是个悬案。
此后,我和我的同事一直抓住江西中部这个窥视华南中新元古代地质发展演化历史的宝贵窗口,就这些问题进行观察研究。2009年,中国地调局将钦杭成矿带正式列为全国19个重要成矿区带进行找矿部署,加大了找矿投入,在该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以来,江西省地矿局开展了中国地调局全国试点项目《江西省地质集成与综合研究》,历时9年,完成了地质专业科研型《江西省区域地质志》与《江西省矿产地质志》研著,其中对古华南洋与钦杭成矿带进行了重点调查与研究。
杨明桂:研究发现,江西的九岭、万年一带为加里东期(约416百万年前)的逆冲推覆体。其边部湖南浏阳-江西宜丰、江西弋阳-江西德兴、安徽歙县伏川出露的时代为968百万年、854百万年前的洋壳(蛇绿岩套残体),是从深部推挤出浅表的,表明古华南洋消减带被推覆体叠覆于湖南浏阳、江西南昌、江西德兴、安徽歙县一带深部,推测向南西延至钦州湾,向东北延至苏南地区。洋盆、板块碰撞于820百万年前,并构建了华南洋的扬子、华夏陆缘的弧盆格局。也就是说,江西地质工作者从推覆体下找到了的古。这是继古亚洲洋、特提斯洋之后在我国陆内确立的第三个、也是最古老的一个洋盆。同时发现,信江钱塘地块是华夏板块华夏陆块的一个大型残体。这些发现,为华夏板块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听说“钦杭成矿带”的概念是您最先提出的,钦杭成矿带与华南洋是什么关系?它的重要性与意义何在?
杨明桂:“钦杭成矿带”的发现和厘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古华南洋厘定的基础上,通过华南洋动力体系、构造体系研究,重构了华南的大地构造与成矿格局。其中在古华南洋背景上经长期发展演化形成的钦杭成矿带,是华南最重要的成矿带。在赣中、湘中近期新发现的大矿,就有石门寺(钨)、朱溪(钨)、柿竹园(钨)、锡矿山(锑)、锡田(锡)、松树岗(钽)等6个世界级矿床。在整个钦杭成矿带上,至今已发现超大型金属矿床20多处,在江西中部有铜厂、富家坞、金山、相山、冷水坑、雅山、大湖塘、狮尾洞等超大型矿床。这种世界级、超大型、大型金属矿床如此密集成带分布,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它印证了古大洋背景成大矿的理论。同时,该带也是江西和华南重要的非金属成矿带和含煤带,显示出很大的资源潜力。
杨明桂:1996年,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发现从杭州至广西十万大山有一条北东向的花岗岩低钕值带,被称为“十杭带”,其在钦杭带南侧,两者空间与形态均不相同。从上述情况可知,“十杭带”与钦杭带明显不同,这一点已逐步被地质界所了解。
杨明桂:2014年8月,在由陈毓川院士主持,常印佛、翟裕生、汤中立、裴荣富等院士和全国100多位地质专家参与的评审会上,这一得到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