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指植物有机质伴随地球地壳运动,经堆积、沉积、压实等过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缓慢碳化反应所形成的黑色或棕黑色具有可燃性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等。煤炭是冶金、煤炭、医药、建材等领域主要原材料,是供热、发电等领域主要燃料。
煤炭行业指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分级生产活动的行业。国内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山西、内蒙等地煤炭产量对全国煤炭总供给的影响很大。
根据2009版《中国煤炭分类》1国际标准(GB/T5751-2009),煤炭分类主要依据煤化程度及煤工艺性能,主要参考的指标分别为挥发分(Vdaf)和粘结指数(G),根据煤炭挥发分的高低,将煤炭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其中无烟煤挥发分最低;其次根据煤炭挥发分和粘结指数等指标,将烟煤划分为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中黏煤、弱黏煤、不黏煤和长焰煤,粘结指数较高的种类可以用作炼焦煤。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建材、煤炭四大行业,2019年,这四大行业耗煤量占比超过90%,其中,电力行业耗煤量占比接近60%。
影响煤炭价格的核心因素则是供需关系,而影响煤炭供需关系的根本则是经济形势及相关政策。具体来看,供给端方面,需关注煤炭产量是否稳定,供给是否过于宽松,同时需考虑煤炭进口量的变化;需求端方面,首先需关注煤企的主要下业(火电、钢铁、建材、煤炭)需求量,以及终端行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
截止2021年4月23日,煤炭板块沪深成分股个数为36,在近几年中呈稳定趋势。企业总市值在近几年较为稳定,截止2021年4月23日,企业总市值为10023.1172亿元,企业员工总数达755920人。
中国煤炭行业产业链发展成熟,可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煤炭生产设备供应方,包括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及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煤炭生产方,负责煤炭的开采、洗选工作,是煤炭生产技术所有者;产业链下游主要参与主体为运输方及需求端,其中运输方主要分为铁运输及水运输,需求端主要分为电力、钢铁、建材、煤炭四大领域。
产业链上游主体为煤炭生产设备供应方,主要分为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及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产业链上游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生产产品主要包括工业、工业、工业索类三种。产品主要应用于煤炭开采领域中巷道掘进及土石方剥离工程,属于煤炭开采消耗品。民用爆破器材涉及问题,运输半径有限,中国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竞争格局呈区域性垄断,上游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相对于中游企业具有较强议价能力,民用爆破器材消耗成本约占中国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入4%。
产业链上游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主要制造、销售中游煤炭生产环节所需专用机械设备。煤矿机械设备具有一次性投入、持续产出特性,根据煤矿开采条件划分,可分为露天煤矿机械设备及地下煤矿机械设备。
露天煤矿机械设备包括矿用卡车、矿用挖掘机、铲运机及钻机。露天煤矿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所生产产品除供应中游煤炭企业外,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中国露天煤矿机械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持平,除中国国内市场外,现已成功进入全球矿山机械设备市场,与中游煤炭企业相比,此类企业具有较强议价能力。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总体分布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南方地区,促使中国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运输格局。中国煤炭运输方式主要分为铁运输及水运输两种。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煤炭四大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煤炭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业,煤煤炭行业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从基本面来讲,短期中转地与下业的库存会对煤价走势有很大的影响。但长期来说,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周期性十分明显,下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的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煤炭的定价机制:煤炭的最大消费来自电力行业,而电价波动会对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等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动力煤价格此前一直以来受到的干预,每年的煤电谈判会决定合同煤价,但在其他下业,煤价又是完全市场化的。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的进行,煤价也相应地有望最终实现全面市场化,煤炭集团与电力集团之间不断的价格博弈将愈演愈烈。在煤炭行业不断实行兼并重组和产能整体过剩的情况下,煤炭定价将向成本价,由行业龙头的定价策略会对整个煤价走势起到引领的作用。
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煤炭公司依次为:中国神华、兖州煤业、恒源煤电潞安环能、上海能源盘江股份、昊华能源、兰花科创、新集能源、大有能源等。
用机械方法破煤和装煤,输送机运煤和液压支架支护的采煤工艺。它是回采工作面中采煤的全部生产工序如破煤、装煤、运煤、支护和管理顶板等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此外,顺槽中的运输也实现了相应的机械化,以便充分发挥综采设备的生产效能。
传统采煤作业由于矿山所处地区气候恶劣、现场非常复杂,往往面临着安全事故频发、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还招不到人等困难。5G技术的无人驾驶矿车实现了高清视频的高速回传以及基于控制信号的低时延业务的结合,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为矿山开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和运用5G技术,既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构筑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对该行业的管理主要是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完善产业市场进入和经营流通方面的政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内外贸易政策,通过职能部门按照产业政策实行部门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规范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促进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国家发展和委员会承担对煤炭行业宏观调控的职能,主要负责研究分析产业发展情况,组织拟定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
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生态部(原环保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国家能源局。
自律组织包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属于自律性管理组织,承担行业引导、服务、管理职能,主要负责产业与市场研究、对会员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制定行业规划、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代表会员企业向提出产业发展和意见等。
中国为促进煤炭行业持续、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明确煤炭行业现阶段首要任务为系统性去产能,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及产业格局
煤炭产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中国对煤炭的开采利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122年,周朝时期正式形成专业煤炭开采机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于煤炭开采的尝试。1878年,中国基隆煤矿建成投产,标志中国近代煤炭行业正式进入探索阶段。行业发展至今主要经历探索发展阶段、动荡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七个发展历程。
1876年(清朝光绪二年),中国闽浙总督沈葆桢奏请承办基隆煤矿,标志中国煤炭行业正式进入探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尚未掌握煤炭机械制造及开采技术,所用设备及专业人员均引致英法德等欧美国家。伴随着中国开始对煤矿进行规模化开采探索,大量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煤炭企业受制于技术、资金等短缺问题,市场占有率不到20%。至1930年为止,中国共建成五万吨以上煤矿61个,年总产量2,800万吨。这一时期中国民营资本对煤炭的规模化开采,对中国煤炭工业的形成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1931年9月,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东北、华东等地区煤矿受战争影响,处于日本管控状态。战后中国煤矿开采受战争影响严重,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稳定发展阶段(1949-1977年)1949年10月,中国社会恢复稳定发展状态。中国相继制定了多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国煤炭行业得到快速恢复及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计划性生产制度下,统计制定煤炭生产计划,煤炭产运需三方关系较为稳定,基本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煤炭需求。
(4)市场引入阶段(1978-1992年)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对内、对外“政策,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煤炭产业链下游需求快速扩大。中国大力发展煤炭生产,集中实施行业调整。这一时期中国煤炭企业获得部分自主经营权,企业可按当年承包指标,自主安排季度、月度生产计划,企业自销煤炭部分可自行定价。中国煤炭行业随市场调节机制的引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5)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1年)中国十四大以后,中国逐步放开煤价、取消煤炭企业补贴,促进中国煤炭行业进一步市场化。在这一时期,除电煤实行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取消统一计划价格,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市场价格调节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6)高速发展阶段(2002-2015年)伴随中国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得到极大发展,拉动上游煤炭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自2002年起,除发电用煤仍处于指导定价机制外,其余用途所需煤炭实行市场定价机制,中国煤炭企业利润空间得到迅速扩大。在下游需求、定价机制、订货机制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中国煤炭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7)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伴随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产业链下游需求增速降低,中国煤炭产能过剩,整体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从2016开始,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出煤炭产能五亿吨左右,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维持市场供需平衡。中国煤炭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2019年,六部委印发《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方案》提出“通过三年时间,力争到2021年底全国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减少至800处以内,华北、西北地区(不含南疆)30万吨/年以下煤矿基本退出,其他地区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原则上比2018年底减少50%以上。
随着结构性去产能的推进,原煤总产量增加,2018年、2019年原煤产量分别增加4.53%、4.42%,区域集中度提高,河南、等省份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开采条件较差。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炭过往一直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年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重要性增加,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不断降低,且在2018年首次低于60%,2019年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57.7%。
受煤炭行业供给侧利好的影响,动力煤、炼焦煤及无烟煤价格均有大幅提高,行业景气度回升,后续煤炭长协定价、进出口政策有效了煤价的大幅波动,煤炭价格基本处于稳定区间内。
• 宏观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煤炭行业是强经济周期行业,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对外进入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P增速破9%。2002年以前中国煤炭整体供需结构平衡,伴随着市场放开,下游需求迅速,中国煤炭产能不足,煤炭行业进入产能扩大阶段。
• 中国动力煤价格受下游火力发电景气情况影响较大,由于合同制定价机制等因素存在,中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存在一定滞后性,中国动力煤价格自2015年底,价格开始上涨
煤炭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当前外部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国家继续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积极推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优质产能,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能源领域的创新将对本集团的发展战略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战略。
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进一步趋严,地方超低排放标准已严于国家标准,环保税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生态需求对企业发展运营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煤炭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约束进一步加大。
应对措施: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和重大隐患查治及考核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救援管理,创新安全监查机制,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紧扣清洁能源发展方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和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保软硬件能力,保障资金投入,持续打造煤电“超低排放”品牌。排查环保隐患找短板,进一步完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加强隐患问题整治与应急管理,确保实现各项节能减排目标,杜绝发生重大污染事件。
煤炭行业经营活动受到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进一步深入,行业内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置问题解决难度加大。此外,加快优质产能、优化煤炭行业运输格局,保障煤炭供应是近年政策制定的重点。上述政策可能客观上会影响公司新建扩建项目的核准、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变革等。
应对措施:加强对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及行业法规的研究,合理匹配各板块投资规模,进一步规范煤电项目开工建设秩序,加大环保支出,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全球格局日益复杂,贸易摩擦趋于长期化和复杂化。由于国际、经济、社会、教复杂多样,法律体系不尽相同,汇率波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部分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秩序和经济形势可能存在起伏和波动,当今世界能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境外项目投资决策前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做好境外项目资源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技术评估等,确保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包括由于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未能有效落地,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设计单位水平不足或项目单位增加建设内容造成建设期变更签证过多,投资造价较大调整的风险;部分工程延期,工程投资增加的风险。
应对措施: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切实做好安全应急预案管理,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严把工程概算、结算关,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加强对设计单位的合同管理,明确设计质量、投资控制责任,减少设计变更。
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完善重大灾害防治技术和救援体系,配置必要资源并抓好相关应急演练工作,确保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不断审查评估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组合,并根据需要及中国保险行业惯例,对保险策略和行为做出必要及适当调整,以防范各项风险损失。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竞争差异化明显,头部企业占据市场主体地位,从煤炭产量衡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煤业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翼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围中国煤炭企业前10名。
(1)中国神华[601088.SH]是世界领先的以煤炭为基础的一体化能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全球第二大煤炭上市公司,并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优质煤炭储量。主营业务是煤炭、电力的生产和销售,铁、港口和船舶运输,煤制烯烃等业务。煤炭、发电、铁、港口、航运、煤煤炭一体化经营模式是中国神华的独特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中国神华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供应商”。
(2)陕西煤业[601225.SH]是陕西煤业煤炭集团公司以煤炭主业资产出资,联合三峡集团、华能开发、陕西有色、陕鼓集团于2008年12月23日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洗选、加工、销售以及生产服务等,主要产品为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煤炭及冶金用煤。公司现有“黄灵牌”、“黄灵一号”、“玉华牌”、“龙门牌”、“红柳林牌”等多个品牌,多次被陕西省评为“信得过产品”、“优质煤炭产品”。近年来,公司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科学统筹内外部发展要素,挖掘公司潜力,严控成本费用,提升内部管理,调整优化结构,深化内部,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之。
(3)中煤能源[601898.SH]是一家大型煤炭企业,是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贸易服务提供商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的生产销售及贸易、焦炭等煤煤炭产品的生产销售、煤矿装备制造以及煤矿设计等其他业务,主要销售优质动力煤和炼焦煤。公司拥有的五个矿区位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九座井工矿及三座露天矿组成,其中安太堡露天矿和安家岭露天矿均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矿之一。公司所经营的焦化业务是中国最大的与钢铁企业没有附属关系的焦化业务之一,包括生产和销售焦炭等煤煤炭产品;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煤矿装备业务。
(1)印度煤炭公司(CIL)是印度国有控股煤炭开采公司,总部设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其煤炭产量占印度煤炭总量的81%。在2012-2013财年,其煤炭产量为4.52亿吨,同一财年,其煤炭销售收入为8828.1亿印度卢比。2015年1月30日,印度联合拥有79.65%印度煤炭公司股份,通过煤炭部掌控印度煤炭公司。2011年4月,印度煤炭公司被印度联盟授予Maharatna。2013年3月31日,其市值为19520亿印度卢比(约合359亿美元),就市值而言,使之成为印度第五大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2)皮博迪能源集团(博地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 Corporation(NYSE:BTU)创立于1883年,前身是P&L Coal Holdings Corp,于2001年4月改为现用名,曾是Energy Group, PLC.的子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圣易斯,全职雇员7,400人,是美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商,拥有美国最大的露天煤矿,煤炭年产量约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8%左右。总部位于圣易斯的皮博迪能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私营煤炭公司。 其主要业务包括采购,销售和分销煤炭,该煤炭用于发电和炼钢。皮博迪还通过在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办事处销售,经纪和交易煤炭。
(3)ARCH RESOURCES[ARCH.N]Arch Resources, Inc.(原:阿齐煤炭公司)是一家煤炭生产商。公司主要向发电厂、钢厂、工业设施销售煤炭。公司旗下煤矿与运输渠道使其得以向全球运送煤炭。2014年3月,公司将其子公司Hazard出售给Blackhawk Mining, LLC。该公司于2020年。5月15日,公司名称由阿齐煤炭公司变更为Arch Resources, Inc.。
智能化开采是指煤矿在开拓设计、地质勘探、巷道掘进、煤炭开采、运输洗选及生产管理环节形成具有自、自学习、自决策及自执行的智能化煤矿开采系统。将不同煤层条件形成的三维空间动态图像与一体化采掘设备联网,实现采掘工作面无人化操作及远程操控。未来,伴随着 5G 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开采技术将成为中国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
在资本市场介入下,头部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扩大,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煤炭企业通过开展电力、钢铁、炼焦、煤煤炭等产业链下游业务,可有效形成业务互补,弱化煤炭行业周期性波动。煤炭作为基础性行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未来,中国煤炭生产企业以一体化经营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形成煤电、煤钢、煤焦、煤化一体化业务模式,重构产业链结构。
“一带一”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凭借陆上及海上重要交通节点,为中国与各方形成合作共赢关系创建良好平台。通过“一带一”,中国煤炭企业获得较多合作机会,极大扩张中国海外市场煤炭资源版图。未来,中国旨在通过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煤炭企业。(Ver. 7.0)